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亲子 > 家长比较别人家的孩子 总是这样做对吗?

家长比较别人家的孩子 总是这样做对吗?

时间:2020-06-23 16:08: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6%的受访者称自己身边对孩子要求和期望高的家长多。83.4%的受访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调查中,89.8%的受访者是孩子家长。90.6%受访者称身边对孩子要求和期望高的家长多。

对于大家都熟悉的“别人家孩子”这个话题,看懂经济评论作家们也有话要说。

范亚飞

新东方成长中心创建人

不建议父母做过分的比较。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如果孩子没有自己预想中那么出色,他们也绝对不愿意承认可能有一部分遗传因素。然而,当家长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正巧和自己幻想中的一样时,“相对剥夺感”就出现了,觉得自己被剥夺了本应该享有的东西。

美国经济学家 Robert H. Frank 说过,这个社会是一个胜出者获得一切的社会,贫富差距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影响了现代人,尤其是身为父母者的价值观。

我要提醒的是:当你认为自己家的孩子总是不够好的时候,无形中你就给他植入了一个信号:你不好你不好……慢慢的,孩子就会接受这个设定,真的与你的预期差的越来越远,与你话语中比较印象越来越近!喜欢这类口头禅的家长的核心问题是:想驱动孩子变的优秀的方法错了。

科学的比较应该是把孩子放在相对优秀的群体里,润物无声的变的优秀起来。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孩子越大受同龄人影响越大。也即父母的说教,年龄越大越起反作用!

凤凰妈妈

表情包憨萌小壮汉作者,探索无限跨界教育创始人

小时候总是被迫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在亲戚老师的嘴里听到别人的孩子多好,我多啧啧啧。好在我的父亲一直无条件信任支持我。实在不愿意让我的女儿在未来也经历这种尴尬;我觉得能成为我女儿的妈妈,我已经非常幸福了,如果真要比较的话,那就比较我是不是会成为更好的妈妈?我是不是给予我的孩子足够的尊重,理解,爱和陪伴。

这个世界上就算是双胞胎都不能完全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天赋,我觉得父母不用去攀比孩子 ,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在不违背社会道德法制的前提下,按照她的意愿去学习和生活就好。我相信我的孩子。

闫鹏

时间之道创始人&CEO、专注亲子育儿内容领域

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老大5岁,从3岁上幼儿园开始,我和别的家长一样处于无法自控的焦虑状态。毕竟,这是他独立生活的开始。吃不好怎么办?尿裤子怎么办?跟别的小朋友冲突了怎么办?学习跟不上挨批评怎么办?......无数个怎办。究其原因,深深的“焦虑感”源自作为新手爸妈的我们对未知的无从判断与有限认知。那个时候,我疯狂读了很多育儿书籍,其中,“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一个从很多孩子小时候常被提及的名字,这成了很多“自家娃”的噩梦。

尤其看到上文中83.4%的家长会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在我看来,这仅是家长对自我欲望的管理投射在孩子身上的呈现形式。而自家的孩子在完全依靠父母的阶段,他们最在乎的是父母的感受和看法,如果爸妈都说别人做得好,自己做不到的时候,留给他们的只能是深深的无助和自卑。有首歌词这么写:“别人家的小孩,妈妈每次提到他们就火力全开,学习好,语数外政史地当课代表,不得了,什么都第一,让我不开心!”

黄文伟

副教授 《一句话理解法律:学法律就这么简单》作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都希望活得更多更好,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并不是坏事。不过,就家长而言,亟待改变的是比较的视角。有的家长只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同班或者亲戚朋友间的孩子这样小范围的比较,甚至产生不必要的嫉妒和焦虑。

其实,以后孩子长大以后面临的竞争并不局限在这样一个范围,跟同班或者亲戚朋友间孩子主要是取长补短的合作而不是竞争关系。竞争短期而言是零和博弈,有输有赢;而长远来看,则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动力。

其实,即使竞争失败了,我们也经常可以从获胜者那里得到好处,微信打败了无数竞争对手获胜,但失败者也可以从微信那里得到好处。另外,竞争失败就是一种试错,还可以帮助获得成长的经验,或者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跑道。

标签: 家长 孩子

分享到: